欧洲城市抵制过度旅游的招数越来越多了。
巴塞罗那居民对过度旅游进行了一次抗议游行,用水枪驱逐游客离开。
从征收旅游税,到禁止大型邮轮停靠港口,禁止大型旅游团,能用的招儿都使上了。
视角回到东亚,韩国和日本最近针对过度旅游的操作也越来越多:
明年3月起,首尔网红打卡地北村、韩屋村一带的部分区域将对游客正式实施“宵禁”,将在下午5时至次日上午10时禁止游客通行;
“日本第一名城”兵库县姬路城宣布涨价:从原本的1000日元成人门票上涨到4000日元,且该定价只针对外国游客。
我们中国,似乎还在愁客人不够多呢。
但在国内热门目的地,实际上已经有居民不堪其扰。
北京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01
过度旅游之下的北京
美团数据显示,北京成为7月全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去哪儿平台的暑期全国热门景区榜单上,前十名景区中北京占据“半壁江山”。
早在2019年,旅游咨询公司 IPK International的调研结果就显示,受过度旅游影响最大的城市有:北京、墨西哥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伊斯坦布尔和佛罗伦萨。
住在皇城根的北京市民老王发现,这段日子几乎每天路边都停满了旅游大巴,粗略估计这些旅游大巴的数量是2019年的两倍不止。
这些旅游大巴有的还会停在非机动车道上,这就使得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被迫与机动车在共同的道路上行驶,增加交通风险。
为了和鼓楼同框拍照打卡,游客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来回走动,很影响交通秩序。
这种状况频繁出现之后,在7月,有关部门不得不改变鼓楼前的交通设置,新划了斑马线,设了围栏进行人员分流。
暑期游客扎堆,影响到市民生活的几率也增大了。
人一多,叠加天气热,游客总有想坐下来休息,但路边可供休息的位置在旺季总是没有游客多的,有些游客就会坐到市民住所的门口边上。
还有胡同里的市民,敞着门透气但不想被游客打扰,直接在两扇门都写上了“勿扰”或者“禁止游客进入”的字眼。
北海公园主要是给居民健身、休闲的场所,但是在游客多的时候,市民想要像平日那样围圈踢毽子开始变得困难,停车位资源也变得紧张,没以前方便。
同时,围绕游客做服务的生意,也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
游客相对少的时候,生活圈里很多小吃、餐饮店业态,是为本地人服务的。
游客一多,房租上涨,便利店、蔬菜店承压,有的只好转让给专门针对游客提供服务的门店,比如旅拍店、网红小吃店等。
对于住在老城区的居民来说,由于他们不是旅游产业链上的相关方,游客带来的实在好处是没有直接体会到的,反倒是多了很多负面体验。
02
为什么是北京
为什么在北京,过度旅游的现象会比较突出?
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者改变了。
疫情之后,大家对目的地的选择更挑剔,在时间和预算都有限的情况下,都想游览最经典的路线,去最值得玩的地方。
而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壮大,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也变多了。
这带来了两重影响:
选择自由行的人变多;
根据OTA排行与社交媒体攻略选择景点的人更多了。
这就造成北京经典景点的游客激增。
如果多而分散,那还好办,可是北京的景点大部分是很集中的。
故宫、南锣鼓巷、国博、恭王府、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景点都集中在北京的核心区。
核心区的景点很密集,太密集的后果就是游客一多,承载力不够,带来了交通堵塞、噪音问题,这才使得住在周边的居民觉得困扰。
与此同时,不断进行更新的北京,城市魅力还在增加。
比起故宫、长城,798、国博、首都博物馆、环球影城等这些“后起之秀”,基础建设更好,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内容上很丰富,也受到广泛欢迎,清华北大等北京高校也是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
北京的旅游景点变得更丰富了,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吸引了更多的人来,也就不奇怪了。
再加上最近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可以预想,未来几年北京的旅游热度还将攀升。
北京的过度旅游现象和中国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各地旅游资源不一样,开发程度、受关注度、交通、住宿配套的完备程度也不一样,对游客的吸引力自然不同。
但在多元化的互联网社会,“热门目的地更热门,小众目的地越来越冷门”的马太效应未必会成立,近期兴起的“县域旅游”、“反向旅游”对于打破“过度旅游”,分流游客,或许会是一种解法。
03
后记
放眼全球,过度旅游的现象层出不穷,但当地居民受到的困扰并不是简单用一句“饱汉不知饿汉饥”的调侃就能轻轻揭过去的。
北京市民老王为了给笔者提供详实的影像记录,在午后连续拍了一个多小时,他最后说的话是:“就这样吧,我回家了,这街上实在没法待。”
笔者所在的城市也是一个热门目的地,自从经历过一次糟糕的暑期散步体验之后,因为实在不想人挤人,我就再也没在七八月份去过那条散步路线。
国内热门旅游城市如何做好旅游体验与生活体验的平衡,在当下,也是一道难题。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中国有“过度旅游”这种烦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