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研学游市场波澜迭起。
暑气未消,“研学团”却在社交平台上遭遇了一场“口碑寒潮”。
讨伐之声此起彼伏:
• 根本就是赶鸭子一日游模式,研了啥,学了啥
• 打着学习的幌子,干着敲诈的生意
• 真正辛苦干活的人微利,某些坐办公室却赚得盆满钵满
控诉“游而不学”、“质价不符”、“安全缺位”等研学乱象,成为炎炎夏日里一道不和谐的风景线。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认为,研学游项目内容单一,孩子难以从中学到知识。35.2%的家长觉得市场上研学游资源不足。
焦虑的家长们,一方面想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一方面又受到“体验式教育和多元文化交流”等教育理念的吸引。他们宁可豪掷千金,也要让孩子去研学团。
结果究竟是,孩子素质得到培养?还是交了智商税?
过度商业化,已然使研学游背离了辅佐教育手段的初衷。
变了味的研学游,究竟面临哪些实际问题?
01
研学游产品,本质上是非标准化的,并非同质化的。
为何研学游“只游不学”,却成为了普遍现象?在产品内容大打折扣的同时,市面上还出现低价的恶性竞争,价格相比去年40%到50%的降幅。
“一些机构会为了降低成本,牺牲教育质量和学生体验。”游学圈创始人杨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他进一步解释,家长通常不会全程陪同孩子参加研学旅行,孩子的实际体验并不能即时或准确的反馈。
“即便是相同目的地,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能带来不同的体验和价值。”
这也使得一些商家有机可乘。
在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监管的情况下,部分研学项目的利润空间无形中被推高,有时甚至达到60%-70%的惊人比例。
由于信息不透明,如教师费用和活动成本的定价,相较于门票明码标价的旅游景点,隐藏的利润潜力更巨大。
“从服务业的角度看,一旦利润率超过30%,客户的体验感将急剧下降。”杨巍说,“我们并不想当市场上的这种坏人”。
他提到,在与任何大型机构合作时,如果整体的利润率,包括渠道佣金在内,超过35%,他们便不会参与其中,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02
问题难以根除,但家长们也在寻找解法。
随着社会需求趋向理性与多元化,家长们今年在辨别产品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
科学探索负责人李小牧分析到,如今越来越多家长在选择时更加谨慎,更多集中于大品牌。这样即便有瑕疵,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报团前,家长们会仔细“考古”这个机构往期的内容,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调查,以确保所选项目靠谱。
“一旦他们认为我们的产品符合其价值观和孩子需求,购买决策将更加迅速,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进行价格比较,或提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暑期热门的研学主题,通常包括人文历史、体育和军事等领域。
而今年,科技、人工智能和AIGC等主题的研学项目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研学团开始涌向“参观大厂”。
举个例子,一个包含百度Apollo Park π空间用户体验中心、科大讯飞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参观的研学团,尽管六天五晚的行程价格高达6850元/人,但报名迅速满额。
家长愿意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体验而付费,小而专的研学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
当前研学游行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前期的策划、筹备和安排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行业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提升,安全保障、深度内容和优质导师将成为研学游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整个过程中,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
“我们要求所有合作伙伴签署承诺书,承诺遵守高标准的安全协议。首次合作的项目,我们会亲自进行前期考察,确保对目的地有深入了解。”李小牧介绍了他们的安全标准和评估程序。
带队人员通常由组织内部的核心员工担任,而授课则由熟悉当地环境的本地教师负责,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提供即时和恰当的应对措施。
“此外,孩子们在参加独立营之前,也需要签署承诺书,明确了解安全须知,学会自我规范。”李小牧补充道。
随着行业的竞争以及消费者要求的提高,更加完善的安全保障、有深度的研学游内容、更为高质量的研学游导师将成为消费者的首要考虑因素。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
可以见得,市场对研学游的关注度正在不断上升,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如何在玩中带学,以玩促学,也是从业者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我们继续对研学市场保持关注。
写在最后:
关于研学游,本文只提炼了直播过程中部分观点洞察。两位业内资深专家在对研学游议题的探讨中,还有更为丰富、细致的内容,欢迎大家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回复
“只游不学”的研学游,该治了!